自從2016年11月14日滬鋁指數創出14675元/噸的高點之后,滬鋁便一直陷入盤整趨勢之中。時隔3個月之后,昨日(2月14日)滬鋁大幅上揚,收盤價創下近2年半的高點。從現有的各方面因素看,滬鋁本輪上漲并非偶然,預計其價格短期仍將延續強勢。主要原因如下:
經濟走勢強勁,鋁需求回暖
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數據來看,我國宏觀經濟指標大幅走強。2月14日公布的1月CPI同比增幅高達2.5%,盡管這其中有春節因素,但PPI同比高達6.9%的增幅,共同印證了目前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價格正進入良性循環,經濟的活躍度正在提升。1月2.03萬億元的新增人民幣貸款創了一年新高,預示著企業的投資在增加。特別是1月高達3.74萬億元的社融增量,更是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。
具體到一些用鋁大戶,無論是火熱的建筑地產,還是去年同比增14%創三年最好表現的汽車、家電以及高端包裝,都實實在在地拉動了鋁的消費量。這一趨勢在今年大概率將得到延續,這是鋁價上行的基礎性因素。
環保及貿易壓力下,鋁企減產明顯
除了需求端的好轉,來自供給端的產能和產量削減,則是本輪行情的更大推手。環保要求趨緊,產量縮減預期強烈。從上月公布的《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》的征求意見稿來看,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山西四個省份的電解鋁生產企業產能合計為逾1100萬噸,約占全國總運行產能的30%。由于該方案并未定稿、距離具體執行尚遠,部分投資者認為變數較大、削減產能的可能性較低。但筆者認為,鋁企削減過剩產能恐怕不止環保這一個原因,來自國際貿易方面的減產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。近幾年來看,中國與歐盟、美國在金屬產品,特別是鋼材和鋁材方面發生的貿易爭端非常頻繁。作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的美國,在特朗普上任之后揚言要對中國產品征收高達45%的關稅,令出口鋁材的地位“尷尬”起來,因為很多爭端都始自我國鋁業產能過剩、向國外大量出口。鑒于此,今年我國鋁業去產能的力度很可能會超乎目前市場的預期,鋁業的供給側改革對于鋁價的提振能力必須重視。
從庫存來看,目前處于近8年低位的庫存水平無疑是支撐鋁價上行的重要因素。LME公布的數據顯示,截至2月10日LME全球總庫存為223萬噸,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%。事實上,這一下滑趨勢從3年前LME庫存達到549萬噸的峰值之后就開始了。以此計算,LME鋁庫存已經從高點削減了近60%。從國內的情況看,過去一年也經歷了一個庫存大幅下滑的過程,基本上從30多萬噸下滑到十幾萬噸。截至本月10日,上期所鋁庫存合計約18萬噸,在近幾周出現了明顯的增加趨勢。另外,節后倉單數量幾乎翻倍,但這一情況短期無法改變滬鋁的趨勢。
總體而言,鋁價面臨的利多因素是較為明顯的。未來1個月內滬鋁有望向上沖擊16000元
上一篇:供應吃緊,鋁價或將繼續上升